为深化药用植物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2025年4月23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中药系241班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前往广州中医药大学开展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并参观该校中医药博物馆。此次活动以 “探秘本草世界,传承中医药文化” 为主题,通过实地观察、标本鉴别与历史脉络学习,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与行业认知。
01
药用植物学实践:在自然课堂中认知本草
当日上午,学生们首先深入广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山和药王山,在该校童家赟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药用植物鉴定实践。植物园内,1500余种药用植物依科属分类种植,形成活态标本库。学生们在童老师的指导下,对照植物挂牌上的拉丁学名、科属、药用部位等信息,逐一辨识蕨类海金沙、豆科的广金钱、廖科的虎杖、忍冬科的金银花、唇形科的广藿香和藿香等典型药用植物。通过触摸、解剖叶片与花结构,重点学习了叶脉类型(如禾本科植物的平行叶脉)、复叶形态(如莺哥木的掌状复叶)等鉴别要点,并记录了不同植物的生态习性。实践环节中,师生还围绕 “药用植物的采收时间以及不同入药部位对功效的影响” 展开讨论。例如,忍冬科植物金银花的采收时间决定了其药效成分绿原酸的含量,因而非常关键;此外,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枝、干燥根皮、叶子、果穗均可入药,分别称为桑枝、桑白皮、桑叶、桑椹,不同部位呈现不同的功效,桑枝性平,用于祛风通络、利水消肿;桑白皮性寒,用于泻肺平喘;桑叶性寒,味甘、苦,常用于疏风散热、清肺润燥;桑葚性寒用于滋阴补血,生津润燥。

02
中医药博物馆探秘:追溯千年医药文明
下午,学生们参观了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该馆以 “源流・传承・创新” 为脉络,展出文物藏品 5000 余件,系统呈现中医药发展历程。在 “古代医药厅”,学生们驻足于《黄帝内经》竹简复制品、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手抄本前,聆听讲解员讲述《神农本草经》的药物分类法与陶弘景 “自然属性分类” 的历史意义。参观过程中,学生们特别关注博物馆内的药用植物标本展区,对比了腊叶标本、浸制标本与中药材饮片的形态差异,并学习了“粤八味” 、“浙八味”、“四大怀药” 等道地药材的产区分布与鉴别特征。

03
实践育人成效:深化专业认知,厚植文化自信
此次实践活动得到师生的高度评价。学生表示:“在植物园亲手解剖植物花部结构,比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更直观;博物馆的文物史料让我感受到中医药不仅是科学,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纽带。” 带队李老师表示:“活体植物观察—标本鉴别—历史文化溯源” 的立体实践模式,让学生既掌握了药用植物形态鉴定的核心技能,又增强了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为后续《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等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
未来两校将进一步深化校际合作,共同培养 “懂理论、会鉴别、能传承” 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通过 “走出去” 的实践教学,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