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生物学院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Biology 6个本科专业 · 农学 · 种子科学与工程(2025年暂停招生) · 植物保护 · 生物技术 · 生物科学(2025年暂停招生) ·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学院简介 农业与生物学院源于1927年创校时设置的农艺科,后称农艺科,办学源远流长、底蕴丰厚、特色鲜明,学子德才双馨、青出于蓝、彬彬济济,在行业和社会中享有不俗的口碑和美好的声誉。学院躬耕于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致力于新时代新思政新农科专业建设。 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植物保护 · 作物学 6个二级学科方向 ·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 作物遗传育种 · 作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 植物病理学 ·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 农药学 开设专业硕士培养领域 ·农艺与种业(作物、种业、园艺)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植物保护) …… 学院实行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举的办学模式,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共1700多人
人才培养特色鲜明 开门开放办学,注重协同育人 学院与新西兰林肯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东省科学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广东凯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为推动师生对外交流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研促进教学,注重创新育人 学院注重特色学科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拥有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植物保护)和校级重点学科(作物学),农业农村部华南果蔬病虫害绿色防控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科研平台,实行教学、科研并轨同行,学术氛围浓郁,在岭南特色农作物的生物育种、高效栽培和绿色防控领域学术成果丰硕;通过教师课堂授课、学生参与科研、大学生创新训练,以及科研课题纳入毕业论文选题等形式,将科技最新进展、最新成果和学科前沿知识同步传授给学生,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产教融合办学,注重产业育人 学院致力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建有仲华基因科技产业学院(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业综合成绩和个人兴趣志愿,分别选择进入应用型(产业学院创新班)和创新型(面向研发单位、考研升学和出国深造)或创业型(自主创业、家族企业)模块学习。其中应用型人才注重产业实践,在前三年完成通识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第四年主要进行实践和实习,着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业创富能力。 多彩校园成就梦想 学院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激励学生顽强拼搏、积极向上和团结协作,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历届学子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活动,取得可喜成绩,如: · 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全国一等奖和广东省特等奖 · 全国大学生植物保护专业能力大赛团体一等奖 · 广东省植物病理学专业技能大赛特等奖 ·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 · 新时代新作为——“立志·修身·博 学·报国”中国梦系列教育活动一等奖等 · 2023-2024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 2024年荣获第三十一届校运会团体总分第一名、优秀组织奖、体育道德风尚奖 · 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2020年荣获中国环境学会颁发的“优秀小分队”称号、2021年荣获广东省“优秀实践队”称号、2024年获省级“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典型案例 仲华基因产业班 · 学生在2022俄罗斯金砖国家未来技术技能远程国际挑战赛中斩获金银奖 就业深造前景广阔 学院毕业生主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泛珠三角地区就业 学院重视加强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现有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等40多家科研院所、大型现代农业企业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就业实习基地。毕业生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团队精神好,受到用人单位好评。许多毕业生成功创业,如农学专业优秀毕业生张雪莲返乡创业带动当地农民致富,荣获广东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近五年来学院有25%以上毕业生成功考研深造 深造院校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深圳大学等。
师资队伍实力雄厚
科教创新硕果累累 近五年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项目、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200余项,科研经费9000余万元;育成通过国家、省级审定(登记)的农作物新品种20余个、获得国家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50余件,发表SCI、EI收录论文200余篇,其中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Genetics发表论文2篇。研发并推广了绿色高效先进适用技术18套,农作物育种科技成果100%转化为生产力,其中花生新良种“仲恺花1号”于2017年被评为广东省最受欢迎的农业主导品种、2022年入选国家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3年入选国家花生骨干型品种;“花生‘三减’绿色高效种植技术”、“光合高脂膜在花生减药增产上的应用”入选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 · 国家级一流专业1个 · 省级一流专业2个 · 省级特色专业2个 · 省级教学教育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 校级教学教育成果奖10余项 · 省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三等奖9项 · 省级农业技术推广奖、市级科学技术奖等10余项
科研教学设施完善 学院位于白云校区新落成的“生命科学大楼A座”,总建筑面积15000余平方米。拥有本科教学实验室面积近5000平方米,实验基地300余亩。 · 农业农村部华南果蔬绿色防控重点实验室1个 · 国家级分中心2个: 广州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仲恺分中心 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药农业研究分中心 · 省级农作物良种良法示范基地1个 · 厅级重点实验室3个 广州市特色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州市亚热带果树重大疫情控制实验室 广东省高校果蔬绿色防控重点实验室 ·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 · 科技创新中心4个 · 科技服务平台1个 · 财政部批准设立的作物生产类专业实践基地1个 · 广东省基础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 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8个 · 校级研究院2个 现代种业创新研究院、植物健康创新研究院 · 校级研究所5个 作物研究所、种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植物病理学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中药农业研究所
专业介绍 农 学 学校特色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国家农业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厚植“三农”与耕读情怀,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农业基本知识,作物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有一定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教育、科研、行政、涉农企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教学科研、技术与设计、开发推广、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农学专业是本校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与现代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等融合发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本专业依托作物学一级学科、广州市特色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及多个校院(所)、校企联合培养实践基地,讲授生物科学、作物学、土壤肥料学、植物保护学、农业工程学、农业经济学以及农业生产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注重学习传统农业与科学思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综合素质培养,满足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振兴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 核心课程: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种子学、农业经济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相关科研院所、学校、行政管理、农业企业管理等行业从事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生产管理、经营贸易、科技服务与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工作。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学位 植物保护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扎实的生物学基础,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统筹领导能力,掌握植物保护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了解学科前沿,能在农业及相关领域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其他行政事业单位或相关企业从事植物保护专业技术的教学与科研、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秉承百年农工底蕴,注重新农科建设,浸润人才培育:弘扬仲恺精神,秉承“注重实践、扶助农工”校训,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创立“五育”融合基层教学组织,用高新科技武装传统专业,筑就“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新模式,植入红色革命基因、绿色农业基因和金色科技基因培养“一懂两爱”植保人。深耕岭南植保特色,做实大湾区三农,学科专业互彰:面向岭南植保重大需求,组织果蔬、花卉及油料作物重大病虫害攻关,选育多抗高抗新品种,创制纳米新型农药,研发推广系列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本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并依托省级重点特色学科“植物保护”农业农村部华南果蔬绿色防控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教育厅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平台,具有优良的教学、科研平台设施和团队基础。以科研促教学,打造“课程-专业-学科-产业”一体化模式。 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凸显实践育人:着力强化实践办学特色,全面构建实践育人新体系,形成了“一条主线、三个层次,课内课外结合、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本专业依托国家级一流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重点特色学科“植物保护”,以及农业农村部华南果蔬绿色防控重点实验室,以农业有害生物为研究对象,学习植物病原物、植物害虫、农田杂草等农业有害生物的种类识别、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入侵、成灾规律与机理、预防与控制等。要求培养的人才能够掌握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和微生物学等学科知识,并运用交叉学科的手段实现农业生产中有害生物的“精准防控”。 核心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学、农业生态学、植物免疫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相关科研院所、学校、农业行政管理、植物检验检疫部门、农业企业等行业从事科学研究、教育培训、技术推广、开发经营、农业管理等工作。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学位 生物技术 省级一流专业、省级特色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掌握现代生命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在生物技术相关行业从事教学、科研、食药检测检验、技术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和复合型专业人才。 专业特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结合学校“注重实践,扶助农工”特色,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面向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科学文化素养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统筹领导能力,扎实掌握生命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科学研究能力,能在教学、科研、生物技术产业以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和管理等工作,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新时代担当、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专业与华大基因共建的“仲华基因科技产业学院”入选广东省示范性产业学院,与广东种业集团等单位共建“大湾区生物育种产业学院”,与广东凯普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生物医学工程班”。依托广东省基础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多个省级教学团队,采用教学科研与产业开发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设计大量生物技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强化实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熟练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解决动植物资源利用、农产品生产、食品药品医学检测检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 核心课程:遗传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生物信息学、生化分离与分析技术等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蛋白质工程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科研院所、生物医药、食品、农林牧渔、轻工、环保等行业从事教学、科研、生物技术应用研究、技术研发与推广、产品营销、技术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国家社会经济与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坚持“世界眼光、中国精神、仲恺情怀”的培养理念,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强能力”的培养思路,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和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培养系统掌握中药学、生物学、作物学基本理论,熟练掌握中药材生产加工、品种鉴定、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中药农业领域问题的实践能力,能从事中药材栽培、采收加工、品质鉴定、质量控制、基地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聚焦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和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依托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药农业研究分中心,以教学、科研与产业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训练,针对中药农业生产、流通与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中药学人才培养,立足于中医药基础理论,结合现代生物学、农学实践,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武装学子们的头脑,进一步培养“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的高素质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类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临床中药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栽培学、药用植物育种学、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学、药用植物组织培养学、中药材加工与炮制学、中药鉴定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研究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药品生产企业、医药贸易部门、教学、科研等单位、行业,从事中药材的品质鉴定、中草药采收与加工炮制、中药化学成分研究与质量评价等工作以及中药材生产、农业、园艺、植保等企业从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与鉴定、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与保护、野生药用植物归圃与药用植物新品种选育、中草药栽培管理与病虫害防治、中草药栽培基地的规划、建设及管理等工作。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