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号召,推动高校科技人才资源对接地方发展需求,服务乡村振兴与种业振兴,为提升公众对农业科技基石——制种产业的认知,推动现代农业知识走进千家万户,在6月28号得到刘冠明教授于制种基地的悉心指导基础上,6月29日上午,崔华威老师带领学生团队深入江头村水稻制种田。团队旨在以镜头为笔,将水稻制种从娇嫩秧苗的培育、精准规范的插秧,到严谨细致的田间除杂,直至最为关键的授粉环节等复杂流程及其蕴含的科技原理,转化为大众易于理解的视觉科普教材,有效促进了制种知识的传播。

镜头首先对准了科技赋能下的高效生产场景。轰鸣的水稻插秧机在田间精准作业,快速而整齐地将嫩绿的秧苗植入水田,显著提升了插秧效率与标准化程度,生动展现了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力量。农用无人机腾空而起,在田块上空稳定飞行,它不仅承担着监测作物长势、预测花期的任务,更是精准施药与辅助管理的“空中智慧眼”,为科学制种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拍摄的内容主要包括:育苗、插秧、授粉等核心环节。恰逢水稻父母本花期精准相遇的窗口期,突击队有幸能够拍摄到水稻“赶粉”过程。摄像机近距离、全方位地捕捉了这一生命传递的关键实景:在父母本花期精准相遇的窗口期,技术人员手持长绳,巧妙地在田间“赶动”父本稻株。这一充满智慧与时效性的自然与人力协作场景,被镜头真实而清晰地记录下来。

拍摄过程充满了意外的收获与温情。正当团队专注于捕捉科技与农艺的融合时,一位当地农民热情驻足,主动为师生们解答田间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他对农时把握、水稻杂交制种的父母本的具体比例,授粉的操作细节以及常见田间问题的判断,宛如一堂即兴的“田间大师课”,不仅丰富了视频素材,更让年轻学子们深刻体会到书本理论与土地实践的紧密联结,为科普内容注入了宝贵的乡土智慧和人文温度。

此次江头村的科普视频拍摄,是一次将深奥农业科技“可视化”、“大众化”的创新实践。通过真实记录插秧机的高效、无人机的智能以及赶粉过程的神奇,悄然将田间地头的智慧融入科普叙事。团队致力于打破公众对制种业的认知壁垒,生动展现现代种业的科技魅力与蓬勃生机。将成为连接农业科技与大众认知的桥梁,为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激发社会对种业创新的关注、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贡献坚实力量,让科技兴农的种子,乘着影像的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助力乡村振兴的沃野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