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科影兴乡,青春助农”青年突击队在徐彪、宋佳歌两位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普宁市稻蔬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进行水稻病害的调研工作,并对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提供技术指导。他们深入普宁南溪镇,致力于为当地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在产业园中,徐彪教授深入水稻种植区域,展开了细致入微的观察。眼前的稻田,呈现出一幅不太乐观的景象:杂草肆意丛生,在水稻植株间疯狂蔓延。这些杂草绝非 “善类”,与水稻激烈争夺着土壤中的养分,使水稻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关键营养物质大量流失,导致水稻生长受阻;同时,杂草还是病虫害的 “温床” 与传播媒介,极易诱发各类病害,如纹枯病、稻瘟病等,让水稻的健康生长面临一定威胁 。
同时,徐彪教授还注意到,该基地采用的机械化种植方式虽提升了种植效率,却也种植间距不当带来了种植密度过高的问题。过密的水稻植株相互拥挤,根系生长空间受限,无法充分伸展以吸收养分和水分;叶片相互遮挡,光合作用面积减少,群体内光照不足,导致水稻抗倒伏能力下降,还容易引发病虫害的大面积传播。
针对这些观察到的问题,徐彪教授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当场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技术建议。他说道,目前需要及时清除杂草,可采用人工除草与化学除草相结合的方式。人工除草能精准去除杂草,避免对水稻造成损伤;化学除草则需选用高效、低毒、环保且针对性强的除草剂,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操作,在杂草生长初期进行喷雾防治,将杂草对水稻的危害降到最低,为水稻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后续水稻种植需要科学调整种植密度,根据水稻品种特性、土壤肥力以及当地气候条件,后续合理规划每株水稻之间的间距,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的空间与环境条件,确保其根系能充分舒展,叶片能有效进行光合作用,增强水稻自身的抗逆性。

随后,突击队成员前往位于原登峰村小学旧址的南溪镇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该基地得到了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宋佳歌教授的技术支持,旨在探索提升当地食用菌产业质量的新途径。徐彪教授特别关注灵芝的种植状况,并向学生们详细阐述了关于灵芝种植的三个要点:种植技术的关键环节、灵芝的营养价值以及灵芝孢子粉采集后的破壁处理技术。
在徐彪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认真记录着每一个细节,积极参与讨论,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他们深刻体会到,书本上的知识只有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助力乡村振兴。
鉴于目前基地采用人工方式采集灵芝孢子粉,该方法耗时且效率不高,徐彪教授提出了改进建议,即采用“鼓风机收集法”。此方法通过鼓风机将孢子粉吸入布袋,并建议每日采集后立即进行晾晒处理,以避免霉变。此外,为了实践环保再利用的原则,徐教授还提出了关于废弃菌包处理的循环利用方案:去除菌包外包装膜后将其破碎并埋入土壤,作为高质量的农业肥料使用。这一方案不仅解决了废料对环境的污染问题,还实现了废弃物向生物肥料的转变,有助于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

在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学生们亲眼见证了灵芝从培育到采摘的全过程,对灵芝的种植技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宋佳歌教授则亲自示范了灵芝孢子粉的采集与酶破壁处理方法,让学生们深刻理解了科技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接下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业与生物学院将持续深化与普宁地区的合作,通过定期技术指导、派驻青年突击队等方式,将科研成果与田间实践紧密结合。同时,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让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田野,将课堂搬到大自然中,更在实践中磨砺了他们的本领,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纷纷表示,将把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带回校园,继续深化学习,为将来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当地水稻、食用菌等产业提质增效提供坚实科技支撑,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田野作课堂,实践砺本领,这群怀揣梦想的仲恺青年学子,正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属于他们的青春篇章,扎根乡土,筑梦振兴。

